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个法国导演拍下了1955年的中国,每一帧都是一幅画

佳易博览 2019-10-30


1955年,法国纪录片大师克里斯·马克(Chris Marker),应邀到中国拍摄了一部纪录片《北京的星期日》(Sunday in Peking)。从小就梦想到中国看看的克里斯·马克,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,从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巴黎一路向东,穿越时空,飞往另一个国度,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秘东方之旅。父辈祖辈们的中国,是什么样的?
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l0160mv8hut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这部19分钟的短片记录了60年前中国北京的珍贵片段。


片头是这样的……



虽然导演对新中国的热情让人感动,但仍然改变不了片中存在错别字的事实……

纠正“北京的星其匀日”的错误,或许“其月”和“其匀”比较像吧,或者以最大善意猜测,可能他们转码时出了岔子。


话不絮叨,进入正文吧……




到北京市内,一开始的镜头是一个雾霭朦胧的早晨。但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,这肯定不是雾霾。


在歪果仁(外国人的昵称)眼里,中国就像是一卷缓缓舒展开的水墨画。




那时北京还没有地铁,人们总是搭乘着有轨电车慢悠悠地赶往目的地,整个城市不拥堵,也不匆忙。人们也不必为了一套房而穷其一生。




老妇和扎着小辫扎着蝴蝶结的小姑娘坐在人力车上,当时这种人力三轮车仍是重要的交通工具。



就在那个年代,竟然也有“专车”,不过看着更像笼子。




这些孩子就是我们父母的同辈人,不知他们是否还记得那段岁月?




还未被拆的古老德胜门。北京内城在西方人被称为“鞑靼城”,古城楼孤独地屹立着,它脚下的人们有些喧嚣。




当时的前门大街是这样的,各种正体字的店牌。此时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火热朝天,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要到1956年才基本完成,所以依然能看到“资本主义”的尾巴。




小巷里,人们扛着各式工具谋生计。




好吃不过糖葫芦。大街上,北京糖葫芦散发出让人垂涎的甜香。




市场上的食物并不丰富,但只要买到,就是有机食品。




琉璃厂的瓷器。




那时没有广场舞,街边随便一个杂耍节目,就能引来围观。




裹脚的老奶奶背着婴儿,走在冬天的太阳下。




带孩子累了,就坐在路边小憩。




而在另一个角落里,一位老人在温暖的阳光中打盹,面前人来人往。当他醒来,又是一段新时光。




上体育课的中学生,你看这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。




在双杠上腾挪转体的孩子,




女生也不甘示弱,脚踩高低杠一展身姿。




如今,中国已经是体育大国。但是,青少年的体质大不如前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



那时的阳光干净,明媚,轻轻地吻着孩子的脸庞。




在校园里做个观测箱记录气象的日子,你们一定没经历过……




而在另一个角落里,热爱科学的学生痴迷于实验。




导演给孩子们看一本法国的童书,这也许是他们此生第一次接触西方的文化。




那时的故宫并不拥挤。




故宫里的小姑娘,看着导演天真地笑。




北京动物园。



动物园里,孩子们隔着铁栅栏流连忘返。




颐和园的水面上,让我们荡起双桨。



岸上郁郁葱葱,挡不住今来古往。




国庆游行




当时的国庆游行,还有杂技表演。




在?或者他想说“再见”。看下下面的法文FIN,才明白是想说“完”、“END”。这错别字略显可爱,我想回答,我在的。


导演用这样一个词来描述北京,“feast of color”(色彩的盛宴)。的确,整部影片颜色绚丽,浓重而质朴,就像泛黄的旧照片突然恢复了本来的色彩,尘封的记忆又鲜活了起来,焕发出震撼人心的美,就像是一部绝美的风光片。


2012年7月29日,91岁的克里斯·马克(Marker)逝世,但他留下的这部作品,放到今天看依然熠熠生辉,也让我们打开一扇回首历史的窗,看看中国的从前慢、从前美。



尘封的记忆又鲜活了起来,焕发出震撼人心的美,就像是一部绝美的风光片。


北平漫笔——林海音

我的京味儿回忆录——林海音

老北京的小吃


本文由佳易博览出品

公众号转载务必注明来源

版权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。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和素材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,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原作者联系我们。
jiayibolan@163.com

佳易博览制作
微信公众号:jiayibolan,谢谢您的关注!
长按二维码 即可关注
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